市场日新月异,不断学习拥抱变化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13

这段时间一直在写大虹桥。弄得许久不见的朋友纷纷来问我,Echo你这是转战大虹桥的节奏吗?

其实不是。只不过做了十多年房产,终于跨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回归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与时俱进的成长模式中。

说起大虹桥,甚至不单单是大虹桥,包括北外滩,前滩,徐汇滨江在内的几个近几年相当热门的新兴商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相当没有认同感的。

这锅当然得我自己背。习惯性的用过去的经验,眼光,来判定一个版块,一个项目,是不是可以发展的起来,能不能租的好,卖的好,几乎是我们这个行业做的久的经纪人的通病。

所谓经验和专业,在签约完成后的服务和交易环节,相当有用。这也是品牌大公司往往用来拒绝折佣的理由,以及更多小而美的小品牌经纪公司用来获得客户信赖的生存根本。

但在市场方面,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新兴板块争先恐后,你方唱吧我登台,都在争当下一个陆家嘴,各自区域内的商办写字楼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更别说即使是六大CBD商圈,也有不少旧楼翻新改造后换了模样。

如果一个一线从业者脑海中无论面对任何客户,脑海中都还只有过去六大CBD商圈外加张江和漕河泾两个高新科技园区的粗浅印象,既不能做到像一些守着一栋楼两栋楼的夫妻老婆店一样做精耕,只为楼里的租户业主服务,又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摈弃过去对于新兴商圈的成见,那大概率,只能被市场淘汰掉。

为了不那么早地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这两年我最酷爱做的事情之一,除了看项目,就是找同行、甲方案场、业主招商聊天交朋友。

看的越多,聊的越多,越发觉得市场之大,人才辈出,只有不断的交流学习,洞悉市场的趋势和变化,才能将固有的狭隘思维,无知偏见逐渐打破。

就像我自己最早是做二手写字楼买卖业务出身的,一开始对一手新房和租赁业务毫无兴趣,总觉得二手业务才是专业度的体现(当然这也是我第一家公司从上至下传递的作业氛围)。

直到我换了一家公司,新公司奉行做业务不要给自己设限,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做新房也好,租赁也好,办公也好,商铺也好,能成交就行。

以前公司精耕二手办公买卖的,辛辛苦苦搞签约过户售后忙活一年,拿个百万经纪人就是公司绝对精英了。新公司租赁经纪人赶上了15年,16年租赁好行情的时候,一年做一百万业绩都排不进公司的排行榜前十。至于每年爆那么一个两个年度两三百万业绩的一手新房或是大宗交易销冠,更是如家常便饭。

而在过去的公司里,基本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不做租赁也不做大宗,前者瞧不上,后者觉得不靠谱。总算也有那么一波本着一手新房高佣金去的,还不算是“全军覆没”。

当然并不是在比较两家公司孰优孰劣。精耕二手商办买卖的第一个东家在培养行业新人方面不惜余力,而第二个东家奉行无为而治,完全是散养模式。

但殊途同归,两家公司规模先后到了四五百人高峰之后都是急速下滑。第一家被自己宣导的业务条条框框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所累,第二家被飞单,公司内部翘边,能者撑死新人活不下去,业务系统原始混乱以及管理层宫斗上瘾等因素叠加。

可见没有所谓更好或者更坏的制度与公司。原本好的制度,不能与时俱进,跟上市场的节奏,可能就会成为继续发展的桎梏。

原本具有优势的能力,当市场有了变化,这能力有可能就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阻碍。每个人当下的认知都受限于过去的知识,经验和阅历。也可以说所有人都带着自己认知里的偏见。

互联网企业的35岁职场危机,近年来每每被提及的中年危机,其实都是个人能力与可预见的潜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结果。

危险的并不是35岁或者人到中年,而是这世上的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其他,只要投入到市场,总是期待更多回报的。

连父母在孩子身上砸的金钱,精力,时间越多时,都期待孩子能给出更好的分数作为回报,更不论说其他了。

周末一点小小的感慨。送给每一个还在这个人生路上不断学习拥抱变化的你我。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关闭
城市选择
关闭
委托找房
专业团队,全程免佣,为您精准匹配,24小时随时服务
 
关闭
完成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选址顾问将会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