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杨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城区发展理念,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和科教资源外溢相结合,共同孕育出来的丰硕成果。它创造了“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是中国大学产学研和学科建设的杰出示范,也是我国传统工业城区向知识创新城区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
建设愿景
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加速推进传统设计产业向多元化的大创意产业发展。
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拓展在社区更新、社会治理、美丽家园、智慧城市建设的场景应用。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规划布局总体呈现“一核一圈多点”的特征。“一核”是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紧贴校区围合的区域,核心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一圈”是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向外拓展围合的区域,拓展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多点”则是本区内与环同济产业相关的辐射点。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紧紧围绕上海“四大功能”、杨浦区“四高城区”建设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个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
“个”即建设1个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在环同济汇聚—融合—聚变。
“十”即扶持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成长快速、引领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
“百”即结合数字化转型,搭建10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千”即培育100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中小创新企业。
“万”即集聚10000名以上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设计大师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具有产业特色鲜明、双创要素集聚、设计活力奔涌等特点,是上海标志性设计产业集聚区。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发展始终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与科教资源外溢紧密结合,不同规模企业和谐共生,企业间联系紧密、与同济大学相关学科互动深入,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热带雨林”式设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以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大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其中的“企业生态系统”。
2021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563.75亿元,同比增长13.89%,成为上海市、杨浦区重要的创新经济增长极。
随着由同济大学牵头和深度参与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等功能平台落地杨浦,将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布局新产业赛道提供坚实保障。节能环保作为环同济的另一优势产业,也将在“双碳”战略目标和产业绿色发展要求的指引下,具有强劲发展动力。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位于老工人新村,发挥内城区优势,深化校地共建,创新社会治理。牢牢把握“大设计”主线,用设计思维整合科技、创意、商业模式,用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和应用,先后建成中芬中心、“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若干互相支撑的学科发展平台。
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打造以“楼道微改造”“阜新路口袋花园”等为代表的区校合作项目,聚焦社区微更新,用创意点亮社区,用设计文化焕新老旧社区。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手打造“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吸引多家创意实验室落户,开辟了“公共厨房”和“精品咖啡”,赋予社区趣味与活力。持续探索“云端”党课,依托“四济人家”党群服务站开展“午间一小时”等品牌系列活动,以党建联建凝聚民心,打造大学与社区、城区共融的未来生活街区。
今年,杨浦成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联手同济大学,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打造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三区联动”3.0版本示范区域。